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6:08    次浏览
段少锋:策展人、媒体人郭清:某集体研究员问:段少锋答:郭清问:步入社会和在学校,你觉得你有过什么难以度过的阶段吗?因为这两个环境很不一样,你怎么调整?答:从毕业到现在一直过得都挺艰难。首先是身份和状态的改变。我还在努力脱掉身上的学生气,变为一个成熟稳重的员工。学生时候那些不着四六的毛病,自从工作之后已经自动治愈。逐渐意识到自己是链条上的一环,而且不允许掉链子,也就真正感受到了责任,所以,慢慢变得靠谱起来。其次是专业和职业的改变。这个改变的难度系数不亚于第一个改变。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学习的艺术理论类专业,当进入到一个设计和技术驱动的传媒科技公司之后,每天看着同事在做交互设计、出项目方案,把项目当成艺术品来做,我发现我出了问题。尽管接触的项目与所学专业从理论层面上看是对口的,但是当要出项目方案时,习惯性的会当成论文写,而不是商业方案写。这里存在很大的区别,你需要把一个理论点变成一个项目亮点,但是你又不能从论述的角度写,甲方需要的是项目框架方案而不是论文,于是我发现我根本无法独立完成一个真正可行的项目企划书,这根本就是两个系统的事情,需要转换思维模式。都说“学以致用”,当意识到自己不能很好的学以致用时,其实是很失落的。所以,逼得自己没办法只能连滚带爬地学,学专业,学软件,学这学那… 问:毕业后会面对很现实的问题,租房子,赚钱,然后一个人要面对很多问题,也就是说,真正意义上成了社会人,北京这个地方是让我又爱又恨的地方,我热爱北京,我有一段时间也想逃离北京,想法特别强烈,但是最后还是放弃了,你觉得留在北京生活怕和爱是什么?答:我怕北京的交通,爱还谈不上。但是我觉得租房子选地儿、选室友很重要,因为现在和朋友住在豆瓣胡同,就是传说中“二环路的里边儿”,离上班的地方、玩的地方都很近,每天回家是往城里走,半夜饿了去楼下711买点吃的喝的,偶尔溜达着回家,不然就在家窝在阳台上看二环路堵车、聊天,听他们做音乐,或者我躲在屋里做包,每天我们几个人的文娱生活丰富多彩。尽管是租着房子住,但是并没有太多漂泊的感觉,反而住的挺踏实,当然全靠舍友的照顾。就是,每次交完房租之后,大家神情淡漠。哈哈哈!“逃离北京”还不至于,我记得周云蓬在书里写过他对北京的态度,就是呆久了想走,离久了想回。北京太闹腾了,闹腾地让人心烦气躁,每天都要深呼吸去压制自己心里莫名其妙的邪火。北京空气又不好,深呼吸更对身体反而更不好。你想逃离北京,也就是一说,过一段时间你又开始惦记着北京的伙伴们,想看看他们又燥成什么样了!这也许是北京让人爱的地方吧,它能让你烦的透透的,但你又没辙。你觉得恨,却又离不开。 问:我觉得你是个文艺女青年,虽然这年头文艺青年都快成了骂人的词,我也是如此,你上本科就做摇滚演出什么的,上美院后感觉还是如此,你是一个很有文艺情绪的女生,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方式是你之前预想的吗?你怎么总结文艺青年的日常文化生活?答:美院不都是文艺女青年和文艺男青年嘛,大家彼此彼此。对,我在本科毕业时做了摇滚演出,研究生毕业时又做了摇滚演出。现在毕业了,还在帮着师妹联系摇滚演出但是“文艺情绪”这个词怎么讲,是既有文艺生活,又有情绪吗?那我基本同意你的观点。不过,现在我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生活方式,整体风格是乱。可能我之前的期待值比较低,只求自由自在,如果这么说的话,现在的生活方式是我之前预想的。文艺青年的日常文化生活?青年人的日常文化生活都差不多吧,看电影、看演出、看展览、吃东西、泡酒吧、逛街…都差不多,可能照相技术好点。你别拿手机拍照加滤镜说事呀,现在大家用p图软件都留着呢,反正都在朋友圈里,都是圈里的生活。大差不离。问:我经常拍照加滤镜的,哈哈,你住在东四附近,东四附近还是很北京的,至少还是符合老北京的想象吧,你怎么会选择那里的胡同,一般毕业后还是最早在望京的多啊。答:望京贵呀!主要是我上班的公司不在望京,算上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,还是在公司附近找房子合适些。住这里也是随缘吧,大学来北京玩就来过豆瓣胡同;第一次和你出来看话剧的时候也是在豆瓣胡同;看房子的时候,中介临时说这里还有一套房子可以看,我们过来看过就直接订下了。这里真的棒,离哪里都近,离美院也不是很远。问:讲讲山艺到美院这两学校之间的事儿吧,我之前听你讲考研的事儿很有感触啊,你是一个目标一旦明确很坚决的人。 答:山艺很好,好到现在只记得她的好。先说学习,再说娱乐。我在山艺读艺术管理专业,山艺的艺术管理是“大管理”,不侧重视觉艺术或者表演艺术。正因为是“大管理”的学科定位,所以我在大一时接受的是六大史论的基础教育,包括文学、美术、电影、舞蹈、戏剧、音乐。从大二开始学习艺术理论、艺术法、数学、哲学、经济系、管理学、营销学、传播学、社会学的内容,虽然都是入门课程,每一门课只讲一个概论,但是搭建起了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。让我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思考问题,寻找答案。还有是遇上了好老师,比如电影史老师会告诉我们去图书馆看书,不管看什么书,开卷有益。我就是去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发现了新大陆,下定决心考美院。山艺得图书馆特别好,里面书特别全,几乎没有找不到的书。实话说,美院的图书馆并不是很理想。我有一天在图书馆翻书,看到了“高氏兄弟”写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报告,当时我就看傻了。这是我第一次接触中国当代艺术,知道策展人。心想,还有这么好玩的工作,就想知道策展人是干嘛的。从那之后我把图书馆里能看到的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书全看了一遍,包括写“无名画派”的书,我后来才知道高明潞老师写的那本关于“无名画派”的书特别难找。跟大多数学美术理论的同学不同,他们都是从史前美术开始学的,我是从中国当代艺术开始的。到大二的时候就想考美院的研究生,当时想考艺术管理方向,将来当个策展人,最后在报考的时候改成了美术博物馆学方向。当然,不出意料,第一年没考上。我真的就从大二开始准备考研,在此奉劝打算考研的小朋友们,不要过早准备,否则会后果不堪设想。我大学准备考研基本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心理起伏过程,大二兴致勃勃,大三情绪反常,大四死猪不怕开水烫。其实当时是难在了《美术概论》上,真得最后都没复习,发下卷子来真得只会答论述题,当时只考了35分。第二年考的时候,基本其他科目都没复习,只复习了《美术概论》,最后考了92,自己总结了一套学习方法,屡试不爽。第一年知道考研成绩的时候也特别戏剧性。当时我在上海,要去给一位艺术家当布展助理,在西藏路的天桥底下,同学打电话告诉我名落孙山,当时我就坐路边开始哭,一路坐车从上海哭到了朱家角,在朱家角待了一周,白天布展晚上哭。也不知道怎么就哭开没完了,真的是停不下来。然后就要毕业了,毕业就是论文答辩,因为也是无心写论文,就把大三时候写的论文改了改交上了。但是觉得该干个什么事,给这四年做个交代。刚好当时的男朋友玩乐队,又认识了其他玩乐队的朋友,就组织了一场摇滚演出。其实是策划了一个艺术节,因为山艺在山里,所以艺术节的名字叫“山谷艺术节”。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,办演出的原因除了当时有一群玩乐队的朋友,还因为大一入学不久,就看到了学长乐队的毕业演出,从此山艺再也没有过毕业摇滚演出。我们觉得该继续下去,就办了第一场,学弟学妹在我们毕业之后,办了第二场、第三场…毕业之后就回潍坊复习,继续考美院研究生,早上7点起床、晚上12点睡觉,每天去潍坊学院看书。一直到考研。后来就来了美院,开始了新生活。美院也好,好到毕业之后都不想离开。这是美院的魅力,也是美院的魔力,美院像所有人的初恋,让人念念不忘,当然,必有回响。美院很自由,甚至比山艺还自由。导师让我更自由。 问:你昨天还说我是一个不轻松的人,那我也好奇,你为什么会觉得我不轻松?答:你太把事儿当成是个事儿了,你希望干的每一件事情都最后都变成“1”,而不是“0”。问:我可能就是太在乎所谓的意义和结果了,其实我应该不那么看重结果,我承认自己是个心思重的人,有些时候会把事情弄复杂,这是天性,也是缺陷,好在我一点点改,比如很多事情我不在乎了,真的不在乎了,但是又会怀疑这样的态度,这本身就是一个拧巴的状态,你是一个看上去很粗线条的人,大剌剌的性格,你一直以来的处世态度就没有过变化吗?难道一直是这样吗?答:谁说我大剌剌了我也是心思细腻呢,处世态度嘛就是与人和善咯,一直这样。“仁义礼智信,恭良温俭让”是我要成为的目标,我要让自己软一些。要柔软,不是怕哈,但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个柔软的感觉,或者内在应该变成像水母或者章鱼一样的,能伸能张,还能认怂。之所以说你不是个轻松的人,就是因为你基本不认怂。问:可能你还是了解我的,我经常会处于一个理想状态,我这一年会自我批判,可能我就是一个文艺青年在努力把自己拉到地面,我深刻的反思自己,批判自己,我觉得自己以往挺幼稚,有些活在自己的想象中,我觉得这些都是改变,尤其是毕业,我觉得走入社会还真能改变一个人,我们很久没见了啊,上一次记忆还是一起,还有轩荣大半夜在东四那边晃荡,现在觉得那种生活很好啊,你现在工作之余还有什么有趣的事情保持下来了?比如做包包,还有什么?答:对。进入社会之后,什么理想病、文艺病都没有了,不是说这样不好,而是会更理性的去思考问题,当然很多问题还都是一知半解想不清的。我们是很久没见了呀啊,前面一段时间快忙炸了,现在好一些,又可以喊着轩荣出来溜大街了。生活总是很好,不管是忙还是闲,经历的都是财富~保持下来的有趣的事情还是很多的,比如拍照、逛书店、看演出什么的,最治愈的还是做包的,太美妙。 问:讲讲你的专业吧,你研究生读的是美术馆方向,你一直对于美术馆感兴趣的方向是什么,和你现在的工作有关联吗?答:随着在学习过程中对美术馆的认识的改变,我对美术馆感兴趣的方向也在改变。最开始我关注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,蔡元培先生提出的“以美育代宗教”是美术馆公共教育工作的圣经。后来,我对美术馆的藏品感兴趣,那是美术馆的灵魂,是体现美术馆气质的基础,同时又是美术馆与观众之间沟通的关键所在。每件藏品背后的故事与时代相连,是一个时代的横切面。最近关注的是数字美术馆,我认为美术馆博物馆在这个时代可以实现转型,数字美术馆是一个契机。现在的关注点也让我选择了现在的工作,目前工作的公司也是关注这个领域,甚至是智慧博物馆领域。 问:前段新媒体双年展你也参与了,有什么感受,刚好这个事儿也结束了。答:参与这个展览绝对是过山车式体验,太刺激了。跟着策展人感受声光电,挑战极限。问:你的小目标是什么?最近这几年的。答:哈哈哈哈哈!你说事业上还是什么上?问:都算,都说。答: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在30岁的时候,成为公司的内容总监(偷笑);继续做我的包,和朋友成立手作品牌;如果可能再弄个小空间联合作展览、演出、工坊,大家可以继续没羞没臊地一直玩下去,然后,让自己成为一个成年人。